偶然的机会,在天涯论坛发表了一篇帖子,有的网友要我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感悟写写。我感觉在那个帖子里写,有点歪楼的味道,所以另外开了一帖,回忆一下自己及家庭这几十年来的一些往事,写到哪算哪吧,请大家不喜勿喷,也不要对号入座。
某年冬日的一天下午,我和一位朋友坐在北京一家酒店的咖啡厅,阳光慵懒地洒在窗边。朋友忽然感慨说:兄弟,我们都出身农村,当年我们在山上放牛,晒着太阳时,从来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在北京的酒店里晒着太阳吧?我哑然失笑,说:我们那时连北京在哪儿都不知道,每天只想着能吃饱就不错了。我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住上砖瓦房,水泥地面,不漏雨,有电灯的。朋友哈哈大笑,又说:你小子那年要是车祸死了,估计这一辈子都实现不了这个愿望,我点头说:是啊,那年要是没抢救过来,现在我的坟头都长满草了,世事难料啊!一个下午,我们都在调侃和回忆中度过,相同的家庭出身,相同的成长背景,让我们心生共鸣。回首几十年来的成长路程,充满了艰辛、苦闷、彷徨,也有着欢乐、惊喜和希望。
我70年代出生于鄂西北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山不算很大,生长着一些古银杏树。每到秋天,黄叶满枝,红叶漫山,风景不错。小时候我们经常跟伙伴相邀,把牛赶到山上放任不管,然后小伙伴们跃入池塘水中疯一下午,等到夕阳西下再各自去找回自家的牛,骑牛回家,如凯旋的勇士。那时完全不知山外的世界,无忧无虑,虽然经常吃不饱饭,常年没几件新衣穿,也见不到一件买来的玩具,但却是我这一辈子最怀念最快乐的时光。四十年后,我们那里被圈地改成了风景区,收起了门票。一些同事驾车去那里游玩,我跟他们笑说,那里就是我们小时候放牛的地方,有什么好玩的?工作十多年后,我才回了老家一趟,家里以前的房子已经倒塌,长满了竹枝灌木,已无法辨认。上年纪之后,经常在梦里回到儿时的地方,但记忆中的故乡我是再也回不去了。
记忆中,小时候倒不是感觉很苦,虽然那时物质条件很差,但童年仍然充满着欢乐的回忆。我们家坐落于一个小山坡下,一共只有两户人家,距离几十米是一个大点的村庄,我们称呼为大湾,住着十几户人家。小时候住的房子,是那种土坯房,前面用一些乱石堆砌在墙边。屋顶改着黑瓦,下雨时到处漏雨。屋后是一座小山,长满竹子和树木,屋前有一个池塘,长满荷叶,夏天荷花盛开,池塘外都是田地,春天绿油油的麦苗和金黄的油菜花构成一幅风景图案。家门口和房屋旁边还有几棵梨树、杏树、桃树和其他树木,每到春天,各种树木争相开花,我们就盼望着果子成熟。房屋前面不远还有一条河流,夏天是我们嬉戏和摸鱼抓虾的地方。现在想起来,那时我们吃的都是纯正的天然食物,野生鱼虾,家里的猪和鸡也都是野生放养,肉味鲜美。用土罐放在土灶里用稻草灰炖一晚上,真是香气扑鼻,垂涎欲滴。现在再也尝不到那种味道了。所以,我现在偶尔也会疑惑,我们费那么大劲逃离农村是否值得?我们这一生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我兄弟姐妹三个,我是老大,妹妹居中,最小的是弟弟。隔壁家的有四个子女,两男两女,最小的是个男孩,比我大一岁,我们都称呼他为老幺。老幺长得五大三粗,圆圆憨憨的,读书完全读不进去,从小就喜欢到处摸鱼抓虾,他抓鱼的本领确实厉害,夏天他们家总是有鱼吃,吃不完的就晒干,我和弟弟都非常羡慕他。我有时也和他一起去抓鱼放牛或干别的事,但我父母怕他带着我玩影响我的学习,所以总是不让我跟他一起玩。而我弟弟那时年纪小,没有学习的压力,整天就像老幺的尾巴一样跟着他,一到夏天就晒得浑身脱皮,同时我们家也有了一些鱼吃。后来我们经常回忆我弟弟小时候让我们吃鳝鱼吃得不想吃了,我母亲甚至要把我弟弟抓的鳝鱼倒掉。然而,谁都没有料到,十多年后,这个老幺会将我母亲的双臂打断,而他也在那场斗殴中被意外打死,而失手打死他的不是别人,正是我的父亲。从此,我家只能逃离那个村庄,十几年后,我才再次回到曾经的故乡。
我们那时每个村都有一个小学,从我家里走到学校估计有两公里左右,但我小学五年居然换了五个地方上学,不是换学校啊,而是学校换地方。最开始的地方是村小学的正式学校,有两排土坯砖瓦房,加起来五六间教室,中间有个操场,教室和操场都是泥巴地面,一下雨,屋顶漏水,室内室外都是泥泞不堪。后来有教室墙壁发裂,村里和校长担心房子倒塌,就把学校搬到了一个当年下放知青居住过的地方,那里有几间红砖瓦房,知青回城后就一直空着没住人。不过那个地方离我家就更远了一些。在那里上了一两年后,房子也出现问题,摇摇欲坠,没办法,村里又把我们分散在几个村民家中上课。不同的年级在不同的村庄,因为没有哪个村民家有那么大的房子可以给学校当教室用的,顶多只能腾出一间来,而且提供房子的村民一般都是家里有小孩在上学或者家里是民办老师的。我先后换了两个村庄上学。到我五年级的时候,村里新小学建好了,就在最早那个学校的地方,把原校教室拆了重建的。新学校用了青砖墙,涂了水泥,屋面仍然是瓦片,地面仍然是泥土地面,下雨仍然会漏雨,但比以前强了很多,不用担心房子倒塌的问题了。而且,从新学校开始,我们用上了带抽屉的课桌,坐上了固定的板凳。要知道以前,我们都是用一块木板架在砖头和石头上当桌椅的。
记忆中,我们小学好像也没上多少课。那时农村家里一般也没有钟表,学校也没有什么作息时间。一般我们都是早上起来,放完牛以后回家吃早饭,然后去学校,老师到了后开始上课,中午又回家吃饭,下午再返回学校上课。至于几点开始上课,几点放学,那完全取决于老师的时间。老师也都是本村的村民,基本上都是没上过初中的民办教师,当老师只是个副业,主要还是以务农为主。每年有寒暑假,还有农忙假,在学校上课的时间屈指可数。如果跟现在的孩子相比,我们顶多只能算上了一两年小学。没有上过幼儿园,也没有听说过什么叫培优班,能坚持上完五年级就不错了,大多数都是上几年就退学不上了。
虽然那时的小学如同放鸭,但也有一些成绩好的小孩,我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回想起来,农村由于教育条件落后和家庭条件差的原因,有多少还算聪明的小孩都被耽误了啊,如果他们在城市,应该有很多都能考上大学的。我小学毕业那年,公社的初中设立了一个重点班,专门招收各个村(那时还叫大队)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我和另外三个同学一起当年考入了这个初中的重点班。
公社初中离我家有十来里路的距离,我们都是住校,自己带一张竹床和行李,几间大教室当做寝室,各种各样的竹床、板床一张挨一张的摆在一起,一个寝室住了三四十人左右。那时我们都是十一、二岁的孩子,自己第一次住学校宿舍,每天宿舍里闹哄哄的,脏得跟猪圈差不多。我现在由于工作原因,去参观过新希望、牧原等几个大型生猪饲养企业,感觉其他人猪圈的条件比我们那时真是好太多了,而且干净卫生。我形容我们那时的宿舍像猪圈真是侮辱现代的猪圈了。宿舍由于挤满了学生,平时根本没法也没人做卫生,老师也从来不进去。学校没有自来水,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是很少晚上要洗脚再睡觉的,衣服也没法更换,一穿就是一个星期。几乎每个人都长过虱子,得过疥疮。如果现在能穿越回去,我们绝对看到的是一群如同乞丐的孩子,又脏又臭,但那时我们浑然不觉。后来,我们有几个同学实在受不了宿舍的吵闹,把行李搬到了教室,每天晚自习之后就把桌子一拼,垫上棉絮,睡在课桌上。
学校有一个伙房,但只有一口锅炒菜,所以只能给老师提供炒菜,学生只能自己蒸饭,自己从家里带点咸菜下饭。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铝合金的饭盒,自己带米过来淘好米加入水之后,以班级为单位,集中放在一个铁篮子里,每次由四个同学抬着送到伙房放在一个蒸饭的大锅里蒸熟,到了吃饭时间再去抬回来,各人找到各人的饭盒吃饭。刚开始,很多人把握不好饭盒里该放多少米多少水,经常蒸出来的不是夹生饭就是稀饭,而且在铁篮子抬往伙房的过程中经常发生碰撞翻倒的情况,也有的学生故意瞎闹,所以经常饭都没蒸熟,饿肚子是司空见惯的事。淘米也是个很麻烦的事,学校没有自来水,学校旁边有几个池塘,学生们都是到那几个池塘去淘米。由于离学校最近的那个池塘不大,每天学生去淘米,后来水质都变臭了,没法使用,于是又去另外两个比较远的池塘淘米,遇上干旱季节,池塘的水变少,水质浑浊不堪;遇上下雨天气,又是一脚泥泞,滑倒掉入水里是经常的。学校里有几个用过的石灰坑,有一次下大雨,我们看到坑里积满了雨水,清澈透明,就全部用那个坑里的水淘米,结果蒸出来的饭全部是黄颜色的,看着像现在的五彩大米,但不能吃。后来老师知道这个事以后怕出问题,专门批评了我们,告诉我们不许用石灰坑的水淘米。
每个星期,我们结伴回家一次,从家里带点咸菜到学校,有时带一点炒菜,但顶多只能吃一两天。到了夏天,连带的咸菜都经常坏掉,吃起来一股酒味。冬天,条件好的家里会用酱油、盐炒点猪油,用罐头瓶装着带到学校,吃饭的时候舀一勺用热饭一拌,香得不行。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我们也是在顽强地生长,该发育的也在发育。所以,那时候平均身高跟现在相比都差了很多。我们像沙漠里生长的野草,仅靠一点微薄的营养,维持着自身顽强的生命,一旦遇到雨水的滋润就会茁壮成长。后来,我自己有了小孩,在他不吃饭的时候,我从来就懒得去管他,因为我们在那种条件下都能长大,现在你还怕小孩缺什么营养?他感觉到饥饿自己就会去好好吃饭,你还怕他饿死不成?
说说我们这个初中的所谓重点班吧。那时好像每个公社都有一个初中,我们公社初中教学质量属于比较差的,很多年都没有一个考上县一中的学生,所以公社教育站经常受批评。于是那一年教育站把初中语数外教学能力最强的三个青年教师组合在一起,办了一个重点班。这三个老师都是二十来岁,高中毕业,没有一个是正规师范毕业的,但在我们那所初中已经是属于业务能力最强的了。现在回想起来,那几个青年老师确实很不错,认真敬业,思维活跃,业务能力也不错,如果按照这个搭配完成三年教学,这个重点班考上几个县一中是很有希望的。可惜这个重点班只存在了一年就散伙了。一个原因是数学和英语老师通过自学考上了师范,学校留不住;另一个原因是学校发生纠纷,班主任语文老师由于性格强硬被学校处分,一气之下辞职不干了,好像去了公社粮管所上班。这样,整个学校挑大梁的三个青年教师一下全部离开,这个重点班已经名存实亡了。受到这个影响,我初二开始成绩急剧下滑,已经完全看不到希望了。
初二开始,我们班全部换了老师。班主任是语文老师,一个中年男人,普通话都不会讲,每天都是喝的醉醺醺的状态,经常上课时出洋相,语无伦次。我对他是极度厌恶,所以总跟他对着干,好几次被他赶出教室,不让我上课。后来有一段时间,这个老师得病住院了,换了一个老头过来代课。这个老先生真是国宝级的人物,听说以前教过私塾,那时估计已经70多岁了,颤颤巍巍,话都说不清楚。不知道学校是怎么找到他代课的,估计实在是找不到人了。老先生每次上课就是读课本,用的是蹩脚的普通话。我记得有一节课上的是小猫的故事(具体课文记不清了),老先生把小猫读成小苗,我跟他说那个字不读苗,应该读猫,惹得他火冒三丈,同样把我赶出了教室。所以初二上半学期,经常看到上课时有几个学生在操场晃悠,其中一个就有我,我们都是被老师赶出教室的。在初一的时候,我们都属于成绩好的,现在都变成被老师嫌弃,自己也厌恶上学的几个了。
在这种完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有的人就开始想办法了,陆陆续续有同学转走。我父母也很着急,到处找关系托人,初二上学期结束,我也离开了这所曾经充满希望、艰辛和快乐的地方,转入了县城里面的一所初中学习。我们公社那所初中仍然很多年都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考上县一中。几年以后,我们在县一中陆续遇到了当年初一同班的几个同学,他们有的也是初二下学期转走,有的是已经改名复读从其他学校考入一中,所以比我们晚了一年进校。因为那时初中不让复读,如果想复读就只能想办法弄一套其他的身份和学籍,这个事情一旦被查出来也是有风险的,可能会面临退学的处分。我后来在县一中读高二时遇到了一个高一的新生,我一下认出来他是我当年公社初中重点班的同学,高兴的喊他的名字,结果他吓得要死,赶紧偷偷跟我说他已经换了一个名字了,让我以后千万别喊他以前的名字。高中期间,他也故意疏远我,生怕别人知道我们曾经是初中同学。当然,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害他举报他。后来这个同学也考上了一所一本院校,学的理工科。
现在距离我当年在那所公社初中上学已经快40年了,很多当年的同学都已经完全记不得了,但当年突出的几个仍然记忆犹新。我们同村去的4个,有一个女孩后来考上了县师范,当了小学老师,后来听说去了广州;一个男孩没考上高中,后来做生意,烧石灰,现在已经是当地的一个小富商了,我回老家跟他见过几次,也算帮过他一点小忙;另外一个男生初中也没读完就退学了,一直在家务农,从此我们再没见过面,只是听人说他的儿子学习成绩特别好,但愿没有像他父亲一样被耽误。
初一的时候,我和另外的三位同学基本上包揽了每次考试年级的前4名,其他人根本没机会进入前四。我们正好两男两女,所以班上的同学总是恶作剧的把我们四个配对。其中一个女孩是我们村的,就是前面说的那个考上师范的,另外一个女孩是另一个村的,家里条件比较好,长得乖巧可爱,算得上是班花级别。我和另一个男生都喜欢她,那时候还不懂男女之情,总是争着说她是自己的媳妇儿。后来这个女孩高中复读一年后考上了中南财大,在学校混得风生水起,很多人追她,毕业后去了深圳,在深圳国税局工作。和我竞争的那个男孩当时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自身也聪明伶俐,长得眉清目秀,后来没考上高中,去了部队当兵,从此没有联系。
班上还有两位有特色的同学,一个是初二转过来的,这家伙长得黑不溜秋,瘦不拉叽,尖嘴猴腮的,一双眼珠总是不停溜溜乱转,无时无刻不在做怪相搞笑。多年以后我看到一个叫宋小宝的演员,当时就强烈怀疑他就是我那个同学,两人完全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当然他们不是同一个人。如果我那同学当年能有机遇,后面就没宋小宝什么事了。不过那时本山大叔也在穷困潦倒之中。我这个同学有一手绝活,就是可以用筷子直尺木棍之类的东西在课桌、饭盒、脸盆等物体上面敲打出各种节奏。我们在他的带动下经常练习敲打,教室里经常充满噼里啪啦的声音。如果是现在,这样的小孩估计早就去学架子鼓,当一名优秀的鼓手了。
还有一个同学,个子是我们班最高的,他父亲是我们那所初中的老师,所以在学校有一间单身宿舍。但他不愿意跟他父亲一起住,总是跟我们挤在一起睡觉。这个同学画的一手好画,我小时候也很喜欢画画,所以对他崇拜得要命。他经常根据看过的电影自己画出一本连环画,每个人物都画得栩栩如生。这个同学回来也没考上高中,凑巧的是他父亲托人让他在我们村小学当了一名老师。所以我有几次回家还碰到过他,邀请他到我家里吃饭。后来他又当兵去了部队。那时农村的小孩要想走出农村,一般只有两条路:一个是考学,另一个就是当兵。所以那时候当兵也是要找关系的。
那时候初中学校经常停电,每次停电,班上就点起一盏汽灯,我忘记那个灯是用什么做燃料的了,每次用之前要先打气,灯泡好像是一个网状的球形物,充气之后变圆,点起来很亮,呲呲作响。后来我转校之后,好像从此就没见过这种灯了。
说说我们当年初中那几个青年教师吧。他们估计那时也就二十岁左右,也许还不到二十岁。应该可以算是那个时代农村青年奋斗奉献,不断追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典型代表。他们不像那些中老年教师,甘心在一个乡村中学浑浑噩噩的度过自己的一生,而是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努力追求进步,所以后来都自学考试离开了那里。但他们在教我们的时候都是极其负责敬业的,对此我是深怀感激的。记得英语老师自己买了一台收放机,在课堂上放英语磁带给我们听,所以我们没有学到一些蹩脚的英语口语,即使在我后来转入城里中学上学时,也没有因为口语和听力比城里的孩子差。班主任语文老师一直注重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在生活上也对我们很关心,有时看我们几个长期吃咸菜没营养,自己也弄点青菜给我们吃。那时他们也都是收入微薄,而且也只是二十岁左右,放到现在还是在依靠父母养活的年龄,但他们却在承担着作为老师的责任和义务。
初二下学期,我转到了县城的一所初中。刚去时,我还忐忑不安,一个是怕城里的孩子欺生,另一个是怕自己跟不上学习。欺生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没有像现在那样出现校园霸凌现象,基本上都是开开玩笑,捉弄一下的小事。只是有一个家伙骗了我一块钱一直不还。那是我刚到班上的第一天,下课他就找到我,说班上有些坏人会抢同学的钱,让我把钱交给他,他帮我保管。我那时傻傻的相信了他,把身上唯一的一块钱给了他,但后来找他要时,他无论如何都不还给我了。不过这个家伙也不算太坏,就是骗点小钱自己花,没有其他欺负同学的行为。
而且这种欺生行为很快就没有了,主要原因是那时候的小孩真的还是比较单纯善良的,头脑也都比较简单,对成绩好的同学他们都还是比较佩服的。而我居然很快就成了他们佩服的对象。一个是我在公社初中一年比较扎实的学习,让我到了新学校后很快就跟上了进度,而且经常考试得第一,深受老师表扬;另一个是我小学练过字帖,字写得还不错,基本上可以说碾压当时同年级的其他所有同学。所以当班上同学看到我的作业本后基本上都被惊呆了。而且我也会画一点画,很快就成为班上黑板报的主力。有几个女生甚至偷偷拿我的作业本当字帖用。这是真的,绝不吹牛,因为是一个女生上大学后告诉我的,她的字受我影响很大,后来也算女生里面写得不错的。那时还流行抄歌本,同学之间互相比较谁的歌本漂亮,有的人就找我帮他们抄。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我居然在班上还树立了自己的地位,有了几个铁杆粉丝。
其实我说的城里只是相对于农村来说属于城市,在大城市人眼里,县城同样属于乡里。那时由于整个社会都不富裕,县城大多数家庭跟农村相比差距也不算太大,唯一的区别是他们是商品粮户口,而我们是农业户口。学校里也有很多县城边缘村镇的小孩,同样也是农村户口。每学期报到时,城里的孩子要带着户口本报名,而我们就没有户口本,学费也比他们多了一点。按现在的说法应该叫赞助费吧。所以在这种城乡差别不算太大的情况下,我很快就适应了新学校的生活,跟班上几个同学打得火热,下课放学后都在一起玩耍,那时没有任何培优班,也没有什么兴趣特长班,完成作业后,大家就是无忧无虑,快活疯玩。
可能一些从来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会觉得那时农村很苦很穷很落后,其实我倒是觉得穷和落后确实有,苦倒还算不上很苦,主要是农忙时节的辛苦。过了农忙季节,农村人很多都是无所事事,悠闲无聊。平时吃的都是自己种的蔬菜粮食,自己养的猪和鸡鸭,只要勤劳一点,日子过得还是很舒适的,没有什么压力。唯一的就是手上没有活钱,遇上有小孩上学或者大人生病等需要花钱的地方就有点为难了。但农村小孩上学那时候真的苦,主要是农村学校条件差,即便你家庭条件不错,也同样只能在学校受苦。就像我们那所初中,不管你家庭条件怎么样,都一样睡大寝室,一样要带咸菜吃饭,因为那时交通不发达,不可能有家里人接送甚至送饭。不过现在想想,我们那时也就是生活条件苦,哪像现在的小孩压力那么大,我们那时从来没有因为学习而得抑郁症甚至自杀的学生。高中时倒是有一个复读很多年都没考上大学的,后来精神出了问题。
转入县城初中后,困扰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住宿问题。县城的初中都是走读,没有宿舍,而我家里不在县城,当时我父母找关系把我转入县城初中,主要是因为公社初中实在是太差了,再读下去就荒废了。对于住宿问题,其实是抱着一种破釜沉舟的想法。当时我有一位小姨,也就是比我大个六七岁的样子,通过招工在县城一家工厂上班,住的是集体宿舍。当时准备转校时因为没地方住而苦恼,我小姨主动说让我跟她先住一起再说,所以这样才破釜沉舟的转了校。我当时个子很小,还没发育,看起来就是一个小孩,所以勉勉强强还可以跟着小姨一起住一下女生宿舍。她们宿舍那时住了十二个人,上下高低铺那种,都是些十七八岁的女孩,也就是跟高中女生宿舍差不多。我一个男孩跟她们混住在一起,现在想起来真的是非常滑稽,但当时确实是没办法。后来成年之后,亲戚们经常拿这件事打趣我,说我从小就住女生宿舍。我小姨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带过我,在我最为难的时候又不顾别人的嘲笑,带着我住了半年多的女生宿舍,所以我这一辈子都记得她对我的付出。
关于网约车问题,添加 微信: gua561 备注:备注问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dizcw.com/7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