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家鱼,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说我们大概都吃过草鱼,应该毫不夸张。那我们知道他们为何取名“草鱼”吗?答案就是它们以水中植物为食。草鱼在1963年被引入美国用于控制水生植物,据USFWS报告的数据,成年草鱼每天能够消耗掉的植物高达自身体重的40%。
草鱼是如何吃掉这么多草的呢?它们有很锋利的牙齿可以切断植物,也有能够将植物磨碎的牙齿吗?那么如果有的话,它们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可以说我们很熟悉草鱼,因为不仅吃过,而且在很多超市就有活体。不经意间,我们可能会观察下草鱼那闪着铜绿光泽的身体,还有他们看起来大小适当的头部,时不时地张口吞个什么,但似乎口缘看不到牙齿啊!
中国是世界上鲤科鱼类多样性最高的国家,著名的四大家鱼和鲤鱼、鲫鱼等都属于鲤形目鲤科,特点是口缘上下颌骨光滑,没有生长任何牙齿,都要靠咽齿来完成研磨食物。咽齿的命名就是依据他们的生长部位而来,因为这类齿长在鳃盖下方和身体相接部位的咽喉骨上(图1a),被外面的鳃盖和鱼鳃严密地挡住了,所以是完全看不到的。
图1 草鱼咽喉齿
a.成年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Cuvier和Valenciennes,1844)的头部侧面照片;b.成年草鱼一对咽骨及其上的咽齿,背侧视,示原位咽齿,IVPP OV 2636,前端向左;c.草鱼左侧咽骨及咽齿的3D显微断层扫描成像,前侧视,示两行咽齿,IVPP OV2636;d.一枚右侧主行咽齿的线条图,示齿的构造,分别为后视(d1)和背视(d2).修改自张弥曼等(1985);e.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左侧咽喉骨具咽齿(A3除外),IVPP V 13714,背视;f.草鱼咽喉齿化石(左侧主行齿),IVPP V 2452,前视(f1)、背视(f2)和后视(f3),采自榆社.
想要观察这类咽齿,就需要解剖。如果我们把鱼头两侧的鳃盖打开,就可以看到左右两侧的鱼鳃。将鱼鳃全部取出来,就能发现头正中后方和身体相接的部位那里掩藏着一对白色的咽喉骨,左右各一只,紧紧靠在一起。草鱼左右两个咽喉骨上各有两排咽喉齿,第一排上的四个或者五个咽喉齿大,而第二排上的咽喉齿非常小。它的每个咽齿齿颈长,齿冠前后侧扁,齿冠上咀嚼面两侧具有平行斜向排列的脊和沟,呈现一个完美的“梳子”状(图1b、c &d)。作为鲤科鱼类中一个独特的属,草鱼属名Ctenopharyngodon就来自于这个梳子状的咽喉齿。左右两侧的咽齿在不断地契合和分开时候切断植物,然后通过咀嚼面将植物磨碎成食物微粒。
草鱼咽齿的表面是珐琅质,非常坚硬。这种咽齿的咀嚼面在不断取食中会磨损,新的咽喉齿生长出来将它替换掉。磨损脱落后的咽齿埋在地层中,就成为我们研究鲤科鱼类演化非常珍贵的材料(图1e &f)。草鱼这种独特的梳状咽齿在我国多个新生代以来的地层中被发现。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齿冠上前后都有脊和沟的梳状咽喉齿在距今三千万前的早渐新统地层中已经出现,虽然和现代草鱼的咽喉齿形状有着明显的区别。截至目前,梳状咽喉齿出现在渐新世早期、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晚中新世、上新世,到更新世和古人类遗址的22个地点中。
草鱼天然分布在亚洲东部的大江大河中,在这里的气候环境中繁殖生活。这些在距今三千万年以来的地层中发现的草鱼类梳状咽齿,为研究草鱼的演化和分布区域的古环境变迁提供了依据。
草鱼类起源于渐新世早期中国西部的一种肉食性鱼类,那里当时为温带草原环境,与现今草鱼的栖息环境不大相同。按照目前发现的似草鱼或者草鱼化石看,从渐新世晚期到中新世期间,草鱼类向东扩散迁徙,遍及中国西部、东部和北部分布,范围比现生草鱼的广得多。上新世起,伴随青藏高原晚中新世隆升的增强,东亚地区向东流入太平洋的大江大河形成,同时亚洲夏季风的增强,草鱼类分布最终局限于太平洋东岸新环境,演变成现生种,形成现在的生活和繁殖习性。
黑龙江和黄河水系共有多种鱼类,草鱼也是其中之一。但是这两大河流中间的辽河水系没有草鱼记录。当嫩江还是辽河上游的时候,辽河曾经很可能有草鱼分布。第四纪时,嫩江与辽河之间的长春市及其附近因新构造运动抬升,古嫩-辽流域的上游被黑龙江的大支流松花江袭夺,从而把包括草鱼在内的许多鱼类带到北部的黑龙江。但是当辽河与其上游的嫩江分开后,辽河水量及长度就不再能够满足草鱼生存和繁殖了。
来源: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
关于网约车问题,添加 微信: gua561 备注:备注问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dizcw.com/28013.html